首页 | 花卉 | 观赏鸟 | 观赏鱼 | 野生鸟 | 野生植物 | 野生鱼 | 实用网址
当前位置:首页 > 野生鱼 > 硬骨鱼纲 > 绿鳍鱼

绿鳍鱼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12-24
绿鳍鱼

中文学名:绿鳍鱼

拉丁学名:Chelidonichthys kumu

俗称别称:绿翅鱼、绿姑、鲂鮄、国公鱼、绿莺莺、角鱼、红祥、大头鱼、蜻蜓角

种属:硬骨鱼纲 > 鲉形目 > 鲂鮄科 > 绿鳍鱼属

亦称绿翅鱼、鲂、角鱼。一种海产鱼。鲂科,绿鳍鱼属。体延长,稍侧扁,前部稍大,后部渐狭小,一般体长15~30cm。背侧红色,腹面白色,头部及背侧面有蓝褐色网状斑纹。我国近海均有分布。肉细嫩,刺少,氽汤味鲜美。每100g可食部含:蛋白质20.5g,脂肪4.4g。

绿鳍鱼

形态特征

背鳍IX-16;臀鳍15~16;胸鳍11+iii;腹鳍I-5;鳞式127~132。

体延长,稍侧扁,第一背鳍前方最高,向后渐细小,体长为体高4.6~4.7倍,为头长2.9~3.8倍。头中大,近长方形,背面较窄;背面与侧面被骨板,头长为吻长2.1~2.6倍。吻长,背面圆凸,前端中央微凹;吻突广圆形,具几个小棘。眼中大,上侧位,前上角有2短棘;眼间隔宽而稍凹。鼻孔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裂缝状,约等于眼径。口大,端位,上颌较长,上颌骨后端末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及犁骨具绒毛状牙群,腭骨无牙;上颌中央具一凹缺,无牙。舌宽大,圆形,不游离。前鳃盖骨下角具2棘,鳃盖骨具2小棘;颈棘平扁三角形,未伸达第一背鳍起点垂直线;肩胛棘大而钝尖。鳃孔大,鳃盖膜相连,跨越峡部,前延达前鼻孔下方。鳃盖条7。鳃耙短小,8~9个。具假鳃。

鳞小,圆鳞,侧线上方鳞127~132,侧线上鳞14~15,侧线下鳞53~57。头部及胸部和腹部前方无鳞。第一背鳍基底具有棘楯板9对;第二背鳍基底具有棘楯板15对。

绿鳍鱼

背鳍2个;第一背鳍始于胸鳍基底上方,具9鳍棘,第一、第三鳍棘最长;第二背鳍长,具16鳍条。臀鳍长,无鳍棘与第二背鳍相对,具15~16鳍条,胸鳍宽大,圆形,后端伸达臀鳍第八鳍条上方,下方具3指状游离鳍条。腹鳍胸位,具1鳍棘,5鳍条,伸达肛门。尾鳍截形或浅凹。

体腔较大,腹膜无色。胃囊状,壁厚,盘曲2次,肠长于体长。幽门盲囊9,指状。鳔发达。

背侧面红色,腹面白色,头部及背侧面具蓝褐色网状斑纹。胸鳍前腹面灰蓝色,背面青黑色,具粉绿色斑点。第一背鳍后部近基底处具一暗色斑块;第二背鳍具暗色斑点两纵行;其余各鳍灰红色。

种群分布

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均产之,但年产量不高。其主要渔场和渔期为:黄海和东海交界处;渔期是10月至翌年3月份(舟山群岛外海渔期是2~5月份。石岛东南渔场渔期是4~11月份)。

绿鳍鱼

经济价值

鱼是中国一般的经济鱼类,每百克肉含蛋白质20.5克、脂肪14克、肉较细嫩,刺少。鲜食清炖或红烧均可,氽汤食之味甚鲜美。

生态习性

生活于沙泥底近海底层。胸鳍游离,鳍条在海底起爬行作用。肉食性,以虾、蟹等底栖生物为食。

地理分布

分布于辽宁黄海北部及我国沿海。国外见于朝鲜、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

经济价值

沿海常见经济鱼类,肉味鲜美。

上一篇:俄罗斯鲟

下一篇:红娘鱼

相关文章

© 2010-2030 HuaNi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3815864 e-mail:service@antso.cn

吉ICP备13004070号-3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