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蕨别名:巢蕨、山苏花、王冠蕨。
鸟巢蕨(拉丁学名:Asplenium nidus),又名山苏花,为铁角蕨科巢蕨属下的一个种,属多年生阴生草本观叶植物。植株高80-100厘米,根状茎直立,粗短,木质,粗约2厘米,深棕色,先端密被鳞片;鳞片阔披针形,长约1厘米,先端渐尖,全缘,薄膜质,深棕色,稍有光泽。鸟巢蕨是一种附生的蕨类植物,原生于亚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尼西亚、印度和非洲东部等,在中国热带地区广泛分布;有强壮筋骨、活血祛瘀的作用,也可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血瘀、头痛、血淋、阳痿、淋病。
形态特征
植株高80-100厘米。根状茎直立,粗短,木质,粗约2厘米,深棕色,先端密被鳞片;鳞片阔披针形,长约1厘米,先端渐尖,全缘,薄膜质,深棕色,稍有光泽。
叶簇生;柄长2-7厘米,粗约7毫米,禾秆色或暗棕色,木质,干后下面为半圆形隆起,上面有阔纵沟,表面平滑不皱缩,两侧有狭翅,基部被阔披针形深棕色鳞片,向上光滑;叶片阔披针形,长75-98厘米,先端渐尖,中部最宽处为6.5-8.5厘米,向下逐渐变狭而长下延,叶边全缘并有软骨质的狭边,干后略反卷。
主脉两面均隆起,上面下部有阔纵沟,表面平滑不皱缩,暗棕色,光滑;小脉两面均稍隆起,斜展,分叉或单一,平行,相距约1毫米。叶革质,干后棕绿色或浅棕色,两面均无毛。
孢子囊群线形,长3-4厘米,生于小脉的上侧,自小脉基部以上外行达离叶边不远处,彼此以宽的间隔分开,叶片下部通常不育;囊群盖线形,浅棕色或灰棕色,厚膜质,全缘,宿存。
生长习性
鸟巢蕨常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内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喜高温湿润,不耐强光。
栽培技术
繁殖技术
鸟巢蕨可用孢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孢子繁殖
1、播种孢子:春季先将细沙和腐殖土拌匀,经高温消毒,装入播种盆内压平,将成熟的孢子均匀撒播在盆土上,然后连盆浸入浅水中,利用渗透作用,使盆土充分湿润,上盖玻璃保湿,并将其置于温润阴凉处,7天至10天孢子即可萌发,经1个月左右,就会长出绿色的原叶体,3个月后待其长出几片真叶时,方可上盆培育。
2、分株: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行,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将其根状茎连同叶片和根丛切割成若干块,或扒下旁生的小植株,剪去叶片的1/2,分别上盆,以少量的腐叶土覆盖,为其创造一个湿润通风、排水良好的小环境,环境温度控制在25℃左右,成活率较高,需注意盆土不能太湿,以免引起烂根。分株是花卉爱好者最为行之有效的繁殖方法。
3、组培:生产性大量繁殖,可利用其顶生短茎、幼叶或孢子等作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快繁,可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大量统一规格的商品苗。
分株繁殖
植株生长较大时,往往会出现小型的分枝,可在春末夏初新芽生出前用利刀慢慢地把需要分出的植株部切离,再分别栽植即可。鸟巢蕨产生的分枝较少,少用常见的分离子株的办法分株,通常将生长健壮的植株在春末从基部分切成2-4块,并将叶片剪短1/3-1/2,使每块带有部分叶片和根茎,然后单独盆栽成为新的植株;盆栽后放盆栽后放在温度20度以上半阴和空气湿度较高地方养护,以尽快使伤口愈合。盆中栽培基质稍湿润,不可太湿,否则容易腐烂。待新叶生出后可逐渐恢复原来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