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茨菰、燕尾草、白地栗
类别:多年生挺水植物
形态特征:
高达1·2cm,地下具根茎,先端形成球茎,球茎表面附薄膜质鳞片。端部有较长的顶芽。叶片着生基部,出水成截形,叶片成箭头状,全缘,叶柄较长、中空。沉水叶呈线状,花茎直立,多单生,上部着生三出轮生状圆锥花序,小花单性同株或杂性株,白色,不易结实。
花期7一9月。该属25种,我国约有5~6种。
产地分布:
原产我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并广布亚洲热带、温带地区,欧美也有栽培。
生长习性:
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陆地上各种水面的浅水区均能生长,但要求光照充足,气候温和、较背风的环境下生长,要求土壤肥沃,但土层不太深的粘土上生长。风、雨易造成叶茎析断,球茎生长受阻
观赏应用:
慈菇叶形奇特,适应能力较强,可做水边、岸边的绿化材料,也可做为盆栽观赏。
慈菇自古至今别名甚多,最通用的又叫做“芽菇”。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载,慈菇一根生12子,即是说慈菇一根有12个果实;而事实上慈菇一根多者有15个,少者也不会少过6个。
慈菇是水生的草本植物,大者如杏,小者如粟。现在优良品种的是生于广东的“白肉慈菇”。它的优点在于含丰富的淀粉质,适于长期贮存,故曾被称为“救荒本草”。
慈菇含丰富淀粉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钙和磷。能解毒凉血、健胃止咳。
慈菇在大石镇种植历史悠久,是大石镇的传统土特产品。
慈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须根系,匍匐茎末端积累养分,肥大形成球茎。球茎扁园形,肉质较坚实,皮和肉均呈黄白色,含丰富淀粉质,稍有苦味,风味独特,是春节期间应节的上佳品种。
大石慈菇作为番禺农业的品牌,经过政府的立项扶持,建立了的生产基地,栽培水平、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品牌效应不断扩大,远销海内外。
目前,慈菇主要分布于大石镇沙溪、洛溪、大兴、东乡等村,近年每年种植面积1200多亩,一般亩产1600公斤,年总产量2000多吨。大石慈菇栽种于低洼、肥沃的水田里,由于栽培条件好,出产的慈菇个体较大,品质特优。每年8月上旬种植,12月底至翌年2月采收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