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绿嘴地鹃
拉丁学名:Phaenicophaeus tristis
俗称别称:灰毛鸡,大绿嘴地鹃
命名者及年代:Lesson, 1830
英文名称:Green-billed Malkoha
种属:鸟纲 > 今鸟亚纲 > 鹃形目 > 杜鹃科 > 地鹃属 > 绿嘴地鹃 > 6亚种
描述:体大(55厘米)且尾极长的地鹃。头及上背灰色,下体褐灰,喉及胸具深色箭状条纹,背、翼及尾深金属绿色,尾羽端白。
虹膜-褐色;眼周裸皮-红色;嘴-绿色;脚-灰绿。
叫声:嘎嘎或呱呱的叫声,甚似蛙叫。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东南亚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留鸟。亚种saliens见于云南及广西南部;hainanus见于海南岛及相邻的广东雷州半岛。
习性:同其他地鹃。喜栖于原始林、次生林及人工林中枝叶稠密及藤条缠结处。
繁殖方式
绿嘴地鹃的繁殖期为3-7月。一年繁殖2窝。通常营巢于林下灌木丛中,多置巢于距地不高的小树或小灌木枝上,也在竹丛中营巢。巢呈盘状,主要由枯枝、草茎、草根构成。内放有绿叶。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卵的大小为31-32×24-24.5毫米。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摄影:影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