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Slaty-backed Gull
拉丁学名:Larus schistisagus
俗称别称:灰背海鸥、大黑脊鸥
种属:鸥形目>鸥科>鸥属
命名人及年代:Stejneger,1884
(摄影:hooooon)
描述
体长55~67厘米。雌雄鸟体色相似。成鸟繁殖羽(夏羽)头、颈部及腹面均白色,背部灰黑色。初级飞羽黑色而先端有白斑,次级飞羽青灰色,羽端具白色宽缘,尾上覆羽、尾羽均白色。非繁殖羽(冬羽)头、颈灰白色,各羽均具有棕褐色的羽干纹,背面自肩、背至尾上覆羽,包括翅上覆羽均灰白色,缀以棕褐色横斑和块斑,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末端灰白色,喉羽灰白,有棕褐色羽干纹,胸至尾下覆羽灰白而具棕褐色斑块,尾羽黑褐色,端灰白色。虹膜淡黄色,嘴黄色,下嘴先端有红斑,脚粉红色。
(摄影:冲浪板)
幼鸟上体淡褐色,具暗色羽轴纹和淡色羽缘。颏、喉白色,其余下体灰褐色。翅有显著的淡色横斑。
虹膜-黄色;嘴-黄色,上具红点;脚-深粉色。
叫声:似银鸥。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及日本北部。分布广及太平洋西北部。越冬在日本及朝鲜沿海。
分布状况
冬季甚常见于沿海地区,见于中国哈尔滨附近及旅顺、河北(北戴河)、山东(威海及烟台)、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岛和云南(石屏)。
(摄影:大连红隼)
生活习性
典型的大洋鸥特性。成对或成小群活动。非繁殖期有时也集成大群。
迁徙: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秋季于9~10月迁入越冬,翌年3~4月离开。
食性:食物范围很广,而且每年不同,视可利用的环境而定。食物包括鱼类、各种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小型哺乳类、动物尸体、雏鸟及卵、昆虫等,有时会追逐渔船上抛下的各种废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