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棕榈科棕榈属常绿植物。近年来发现不少地方种植的棕榈出现腐烂病危害,造成干腐、心腐、叶枯萎垂,甚至整株死亡。
棕榈干腐病又名枯萎病、烂心病、腐烂病。在我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上海等省市均有发生。在浙江省分布广,为害严重,是棕榈的重要病害。棕榈树既是观赏树种又是经济树种,因干腐病发生,常造成枯萎死亡,严重影响着公园、庭院及道路的绿化和棕榈的生产与发展。
分布 湖南、上海、浙江。
症状 有心腐型和干腐型两种。
心腐型 病株顶部心叶灰黄,幼叶皱缩不展,无光泽,基部变褐、腐烂,用手一拉,心叶即同植株脱离,束展叶的幼叶,发生皱缩,不能展开,较大的苗木心叶腐烂之后,从侧旁又可萌发生长,不会全株枯死,但苗木幼小时,也可引起死亡。
干腐型 干部发病后外围局部变黑褐色,其部位被苞毛(即棕皮)包围时不易辨认,等到黑褐色部位扩大蔓延,包围或几乎包围一圈时,从外向内叶片即枯黄萎垂;若将病株剥棕检查,会发现树干局部变黑褐色(严重时可扩大包围树干一周),病树患处锯开作横剖面观察时,中间褐色区占整个剖面的四分之三左右,闻之,有烂梨子味道,潮湿环境下,病部即长出大量白色絮状菌丝。有时出现半株性叶枯萎垂。叶柄感病,从柄基到柄端呈条状褐斑。当地上部分干、叶枯死后,地下根系也很快随之腐烂,致使全株枯死。
病原 心腐可能与冻害有关,干腐病菌为真菌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的拟青霉菌(Paecilo-mycesvariotiBainier)。病菌能产生两种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先是产生不分枝的分生孢子梗,梗瑞生无色、单胞、长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在湿度大时,孢子集聚在梗端的水膜内呈小球状,7-10天后就产生有分技或分枝呈帚状的分生孢子梗,梗上串生无色、单胞、卵圆形的分生孢子。两种分生孢子都能发芽。
发病规律
1、幼树和大树都能感病,棕榈桔萎从5月中旬开始发生,6月渐多,7~8月为发病盛期,7~9月为病树死亡高峰,10月以后很少有新病株出现,病势发展趋缓。轻病株可带菌越冬;秋季剥棕太迟,或春季剥棕太早,容易遭受冻害而发生腐烂病。
2、此病为害幼年棕榈和大棕榈,平地和山上都会严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