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学名 Fraxinus rhynchophylla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东北至黄河流域;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南部暖带落叶阔叶林区。
特征
树冠卵形
俗名别名
西马拉雅丁香
拉丁学名 Syringa emodi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哈尔滨、西藏;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温带草原区。
特征
花粉红色,紧密,花期5月中旬。
俗名别名
网叶连翘
拉丁学名 Forsythia suspensa Goldvein
地理分布
本种为栽培种。东北地区以南可栽培。
繁殖培育
扦插繁殖,耐修剪。
特征
木犀科连翘属,落
俗名别名
耶悉茗
拉丁学名 Jasminum officinale
地理分布
产四川、云南、西藏。
繁殖培育
繁殖用扦插、压条、分株都容易成活。
特征
小枝细而有角棱。叶对生,羽状复叶
俗名别名
草木犀、香草
拉丁学名 Reseda odorata
地理分布
原产北非,我国有栽培。
繁殖培育
春季播种,也可于9月盆播,幼苗怕寒,所温在20℃左右,发芽整齐,室内温度5℃以上
拉丁学名 Syringa pinnatifolia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产中国秦岭南北坡。多生于海拔2000-2700m之山坡疏林或河谷、石滩等地。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
拉丁学名 Syringa oblata var. affinis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主要产于河南省,沈阳等地区有栽培。
繁殖培育
白丁香通过扦插繁殖或嫁接繁殖,种子繁殖容易
拉丁学名
Syringa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特征
落叶藻木,枝粗大。叶卵状长椭圆形到长。
习性
原产于我国湖北山区,喜凉爽湿润气候,是丁香属中最为艳到此为止观花效果最好的一种。
俗名别名
红花茉莉。
拉丁学名 Jasminum grandiflorum
地理分布
产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繁殖培育
繁殖用扦插、压条或分株均可。
特征
幼枝4棱形,有条纹。单叶
俗名别名
青紫木、红背桂
拉丁学名 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地理分布
原产我国广东、广西及越南。
繁殖培育
常用扦插繁殖。
特征
分枝多。叶对生,矩圆形或
英 文 名
Purpus Privet
拉丁学名 Ligustrum quihoui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中部,东部及西南部。
特征
落叶或半常绿藻木,小枝具短预
拉丁学名 Jasminum odoratissimum
特征
常绿灌木,枝条细叶成藤本状,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7枚,聚伞花序,花浓香,鲜黄色,花期5至6月。
习性
喜光,上海地区尚能保持冬
俗名别名
白腊子、青榔树、水白腊、白荆树、查干、白荆树
拉丁学名 Fraxinus chinensis Roxb
地理分布
我国南北名地都有分布。
繁殖培育
播种扦插均可。
特征
欧洲
拉丁学名 Ligustrum sinense Variegatum
地理分布
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我国辽宁及其以南广大地区。
繁殖培育
采用常规的扦插法繁殖,不用生根剂,生根率高达90%。生
俗名别名
紫丁香、百结、情客
拉丁学名 Syringa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亚洲温带地区及欧洲东南部。我国为丁香属分布中心,多生长在海拔800-3800m的山坡林缘及灌丛中或沟谷、河滩杂木林中
拉丁学名 Osmanthus fragrans cv. Semperflo
植物类型
常绿灌木类。
地理分布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区;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
拉丁学名 Acer triflorum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东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
特征
花黄绿色,花期4-5月,秋叶红色。
习性
喜光,喜湿润肥沃土壤。
用途
拉丁学名 Jasminum multifforum
地理分布
原产印度。
繁殖培育
以扦插繁殖为主,多地初夏进行。立秋后停止施肥,冬季置温室阳光充足处。每年4月进行换盆,并剪去枯枝,置于阴处,
俗名别名
丛生刺棕榈
拉丁学名 Acoelorraphe wrightii H.Wendl.ex Becc
地理分布
产中美洲。我国华南及东南省区有引种。
特征
茎细,丛生,高约12M,被
俗名别名
丫枫、鸡枫树
英文名 Buerger Maple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我国秦岭以南陕西、甘肃,山东等地常生于山坡、路旁、山谷及溪沟两边。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
俗名别名
人面树、银莲果
拉丁学名 Dracontomelon dao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产中国广东、广西、海南及云南等地,东南亚也有。
繁殖培育
用种子繁殖,1年生苗
俗名别名
楷木
拉丁学名Pistacia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均有分布,散生于低山丘陵及平原,常与黄檀、化香、栎类树种混生。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红果是空
拉丁学名 Mangifera svlvatica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华南、云南南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
特征
树干挺直,树冠茂密,球形或卵形。
习
拉丁学名 Lagerstroemia indica Summer
地理分布
原产于亚洲东部温带地区,在东亚分布甚广。
繁殖培育
常用播种、扦插两种。也可分株及压条繁殖。种子播种11月采收(黑棕
俗名别名
痒痒树、百日红
拉丁学名 Crepe myrtle Lagerstroemia indica L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于我国华南、华中、华东、西南诸省。
繁殖
英 文 名 Pale Butterflybush 拉丁学名 Buddleia officinalis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中国西南、中南部;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
俗名别名
崖棕
拉丁学名 Guihaia argyrata
植物类型
多年生草本花卉。
地理分布
产于广东、广西。
繁殖培育
用播种或分株繁殖。
特征
茎干很少裸露,有时伏地,密被
俗名别名
白摩尔荷威棕
拉丁学名 Howeia belmoreana (C.Moore & F.V.Muell.) Becc
地理分布
荷威棕原生地为澳大利亚东南端太平洋上的洛德豪岛。随澳洲
俗名别名
丝葵、老人葵
拉丁学名 Washingtonia filifera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美国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州以及墨西哥。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特
俗名别名
五眼果
拉丁学名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产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山东及河南有栽培。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
拉丁学名 Rhapis humilis
植物类型
常绿灌木类。
地理分布
华南、西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
繁殖培育
观叶植物。
特征
植株挺拔,叶半圆形,裂片狭
俗名别名
檬果
拉丁学名 Mangifera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于亚洲南部印度、马来西亚群岛一带。我国于公元自印度引种栽培,现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南部、海南岛和云南南
俗名别名
俾斯麦榈、比斯马棕、霸王榈
拉丁学名 Bismarckia nobi]is Hildebr.et H.Wendl
地理分布
产马达加斯加西部稀树草原地区。我国华南及东南省区有引种。
俗名别名
扇椰子、扇榈、扇叶糖棕
拉丁学名 Borassus flabellifer L
地理分布
产印度、缅甸、柬埔寨等地;我国华南、东南及西南省区有引种。
特征
茎单生,高20-30m
俗名别名
蓝脉葵
拉丁学名 Latania loddigesii Mart
地理分布
产毛里求斯。我国华南、东南及西南省区有引种。
特征
红脉葵属,茎单生,高5-15m。叶掌状裂,裂片长6
拉丁学名 Sabal minor (Jacquin) Persoon
地理分布
分布于美国加州北部至德克萨斯州东部的低地、森林及河谷中。
特征
箬棕属,茎单生,但大部分埋于地下。高约2m左右。
俗名别名
小琼棕
拉丁学名 Chuniophoenix
地理分布
产我国海南。我国南方省区常有引种。耐阴性极强。
特征
茎丛生,高1.5-2m,紫褐色。叶掌状几全裂,裂片4-10片,中间裂
俗名别名
陈氏棕
拉丁学名 Chuniophoenix hainanensis Burret
地理分布
产我国海南吊罗山森林中。现我国南方各省区广为种植,生长良好。
繁殖培育
除种子繁殖外
俗名别名
海枣、无竭子、枣椰子
拉丁学名 Phoenix dactylifera L
特征
刺葵属,茎单生,高20-35m,常有叶柄鞘)残基。叶多数,聚生茎端,长3-6m,中部叶斜裂,羽片极多
俗名别名
吕宋糖棕、团扇葵
拉丁学名 Corypha umbraculifera L
地理分布
产缅甸,印度及斯里兰卡。我国西双版纳早年引种,已归化。现我国华南、东南及西南省区有引种。
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