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别名
陆黄、野花椒、扁刺花椒
拉丁学名 Z.planispinum Sieb.et Zucc
地理分布
产我国东南至西南各省、区,秦岭以南各地区都有分布。
繁殖培育
一般用播种繁殖。
拉丁学名 Iris xiphium
地理分布
原产西班牙及地中海沿岸。
繁殖培育
一般于秋季分球繁殖。
特征
鳞茎。鸢尾(球根鸢尾)之一种。球茎卵圆形,被褐色皮膜,径约3厘米。叶线形,具深
俗名别名
小菖兰、香雪兰、洋晚
拉丁学名 Freesia refracta
植物类型
球根花卉。
地理分布
原产南非好望角一带,现各地都有栽培。
繁殖培育
多用分球法繁殖,秋季将经过休
拉丁学名 Iris laevigata Fisch
地理分布
原产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及朝鲜有分布。
繁殖培育
分株繁殖。
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木。株高:50-80 cm。多年生宿根草本,系水
拉丁学名 Iris germanica
植物类型
宿根花卉。
地理分布
全国各地。
特征
花有纯白、自黄、姜黄、桃红淡紫、深紫等色,花期5-6月。
习性
阳性,耐寒,喜湿润而排水好。
拉丁学名 Iris barbata
地理分布
秋季浅植,耐热,华中亦可勉强适应。
繁殖培育
分株繁殖。其他同鸢尾。
特征
鸢尾科鸢尾属,杂交种。多年生草本。花朵垂瓣的颈部具有髯毛,花色相当
拉丁学名 I.sibirica
地理分布
生于沼泽地、湿草地或向阳坡地。分布我国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内蒙古,朝鲜、日本及俄罗斯也有分布。 溪荪花大美丽,可做庭园绿化和切花。本种根茎入药,有清热解毒作
俗名别名
樟梨
拉丁学名 Persea americana
地理分布
原产热带美洲,中国海南、广东、福建、台湾、云南。
繁殖培育
用种子繁殖,优良品种用嫁接繁殖。
特征
高达10m,树
俗名别名
玉蝉花
拉丁学名 Iris ensata Thunb
地理分布
原产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及朝鲜半岛。
特征
宿根草本,根茎粗状。须根多而细。基生叶剑形,叶长50-80cm,宽约1.
俗名别名
香桃
拉丁学名 Citrus wilsonii
地理分布
原产我国南方。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区。
繁殖培育
繁殖常用扦插、嫁接和压条。
特征
小枝绿色,有短刺。
俗名别名
黄菖蒲
拉丁学名 Iris pseudacorus
地理分布
原产欧洲南部、西亚和北非等地,现世界各地引种栽培。我国江南、华北、西南栽培多,是水体重要绿化植物。
繁殖培育
常用播
拉丁学名 Ixiolirion tataricum
地理分布
原产我国新疆北部。苏联也有。
繁殖培育
繁殖方法,在秋季从母球上剥取仔鳞茎分植。
特征
鳞茎卵球形。叶近基生,3-8枚成簇,狭
俗名别名
水白菜、蓝鸟花
拉丁学名 Monochoria korsakowii Regel et Maack
地理分布
我国南北各省及东亚皆有分布。
繁殖培育
播种、分根皆可,极易成活。
俗名别名
大叶榉、红珠树、榉树、玄郎树、鸡油树
拉丁学名 Zelkova serrata(Thunb.) Makino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多散生或混生
俗名别名
垂枝榆、龙爪榆
拉丁学名 Ulmus pumilavar pendula
地理分布
1974年新疆林业厅组织林业科技人员,在甘肃省境内采集种条引种到新疆,次年嫁接繁殖试验成功。是从我
俗名别名
黄榆
拉丁学名 Ulmus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海拔1800m以下地区。喜光,耐寒,稍耐盐碱,可在含盐量0.16%土壤中生长。耐干焊瘠薄,根
俗名别名
白榆、家榆
拉丁学名 Ulmus pumila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等地区,华北及淮北平原地区栽培尤为普遍;俄罗斯、蒙古及朝鲜亦有分布。为
拉丁学名 Celtis koraiersis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辽宁、华北、西北;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南部暖带落叶阔叶林区;温带草原区。
特征
核果球形,橙色。
习性
革叶榕,学名Ficus cyathistipula,又称革叶橡皮树,为桑科、榕属的常绿植物,其拉丁文种加词“cyathistipu?la”,指“具杯状托叶”或“托叶合生”的意思。
形态特征
革叶榕
矮生樱桃也称矮化樱桃,为樱桃的变种,蔷薇科、李属落叶灌木,植株矮小而紧凑,高不到2米,树皮灰褐色,有绢状光泽和环状裂。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有大小不等的重锯齿,新叶带红晕,以
拉丁学名 I.sibirica
地理分布
原产亚、欧洲北温带地区。
特征
根状茎短,丛生性强,花呈蓝紫色。
俗名别名
华东楠
拉丁学名 Machilus leptophylla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华东、华中;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特征
叶大荫浓。
俗名别名
山玉桂、野玉桂、香胶叶
拉丁学名 Cinnamomumburmannii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北和贵州。
繁殖培育
用播种
俗名别名
阴香、玉桂、桂枝
拉丁学名 Cinnamomunc assia Presl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区。
繁殖培育
用播种法繁殖。幼苗
俗名别名
浙江天竺桂
拉丁学名 Cinnamomum chekiangense Nakai
地理分布
产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地。
繁殖培育
用播种法繁殖。
特征
常绿乔木,高10-
俗名别名
牛筋树、雷公子、黄叶树
拉丁学名 Linderaglauca(Sieb.etZucc)Blume
地理分布
产于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山西南部、以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
拉丁学名 Phoebe chekiangensis C.B.Shang
地理分布
浙江楠仅分布于我国东部浙江、江西、福建三省的局部地区。杭州植物园已引种栽培。
繁殖培育
用种子繁殖。
特征
拉丁学名 Litsea cubeba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长江以南地区;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
特征
花夏季,果黑色。
习性
拉丁学名 Lindera megaptylla
地理分布
原生地为陕西、甘肃、湖北、四川、湖南、贵州等省。
繁殖培育
以种子繁殖为主。
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5米。叶片较其他楠树品种都要大
拉丁学名 phoebe zhennan yichang
地理分布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湖北、江西、湖南等省,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国家二级保护树种。
繁殖培育
种子繁殖为主,幼苗期喜阴,生长较
拉丁学名 Lindera fragrans
地理分布
产我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特征
树皮黄绿色。叶散生,薄革质,有香气,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表,表面深绿
俗名别名
檫树、桐梓树、黄揪树
拉丁学名 Sassafras tzmum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主产中国长江以南。
繁殖培育
播种或分根蘖繁殖。
特征
高达25m,树皮
拉丁学名 Phellodendron amurense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东北至华北北部。
特征
树皮木栓层发达,枝叶茂密,树形美观。
习性
阳性,耐寒,深根性,抗风,
俗名别名
香樟、香叶子树、油樟、大叶樟、徭人樟、樟树
拉丁学名 Cinnamomum porrectum(Roxb.)K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长江以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
俗名别名
橘榆
拉丁学名 Ptelea trifoliata
地理分布
产北美,中国北京、南京、杭州及武汉有栽培。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
特征
高达8m。树皮褐色,光滑;幼枝初时被短柔
拉丁学名 Ranalisma rostratum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南部。越南、马来西亚也有。
繁殖培育
用分株繁殖。
特征
多年生沼生植物。具细匍枝。叶基生,宽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膜质,
拉丁学名 Alisma orientale
地理分布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新疆、云南等地。原苏联、日本、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均有分布。
繁殖培育
多采取有性繁殖。
拉丁学名 Caldesia parnassifolias
地理分布
黑龙江、江苏、云南等地。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于3~4月,需在室内播种,种子播于盆内后沉入水中,水温保持25℃左右,5~7天即
俗名别名
黄山桂
拉丁学名 Skimmia reevesiana
地理分布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至日本。我国东南沿海各省。
繁殖培育
一般用播种繁殖。
特征
单叶,革质,常集生于枝顶,狭矩
俗名别名
枳
拉丁学名 Poncirus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我国长江流域,现黄河流域以南有栽培,多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向阳山坡或平地。
繁殖培育
以播种繁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