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别名
二色竹芋
拉丁学名 Maranta bicolor
地理分布
原产巴西。
繁殖培育
主要用分株繁殖,多于春季3-4月结合翻盆进行分株,将老盆脱出后,除去土,将植株自然分离后上盆种
拉丁学名 Calathea rufibarba Fenzl
地理分布
原产巴西。
繁殖培育
分株繁殖。
特征
竹芋科肖竹芋属,株高25-40cm,丛生。叶倒披针形或披针形,边缘波状,叶长约
拉丁学名 Stromanthe amabilis
地理分布
原产巴西。
特征
植株生长茂密,叶片长椭圆形。叶面淡绿色,沿羽状侧脉有银灰色平行斑条,叶背灰绿色。
用途
为很好的盆栽观叶植物。
拉丁学名 Calathea ornate cv. Roses-lineata
地理分布
原产于美洲热带、巴西等地。
繁殖培育
以分株繁殖为主,在春末夏初结合换盆进行。
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
俗名别名
白纹竹芋
拉丁学名 Maranta leuconeura Variegata
特征
株高40-100cm。叶长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浑圆,长30-40cm,宽10-12cm,绿色,具
拉丁学名 Maranta leuconeura Eryrophlla
地理分布
原产巴西。
特征
株型矮小,生长缓慢。叶片常横向生长,椭圆形,长10-12cm,宽5-6cm。叶色具犹如鲱鱼骨状
俗名别名
史塔珠蕨
拉丁学名 Cryptogramma stelleri
地理分布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繁殖培育
用孢子繁殖。
特征
根状茎横走,有稀疏的棕
俗名别名
月桂树、香叶子
拉丁学名 Laurus nobilis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月桂为亚热带树种,原产地中海一带,我国长江流域以南江苏、浙江、台湾、福建等省庭园中多有栽
俗名别名
青榔木、白荆树
拉丁学名 Fraxinus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各省区。
繁殖培育
扦插繁殖为主。种子发芽率很胝。生产上很少播种繁殖,在前方栽培虫害较多。
特
俗名别名
白水草、银毛树
拉丁学名 Messerschmidia argentea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包括东非沿岸、亚洲、澳大利亚及玻里尼西亚等海岸地区。
培育
种子繁
俗名别名
筋头竹、棕竹
拉丁学名 Rhapis excelsa
植物类型
常绿灌木类。
地理分布
华南、西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
培育
多用分株和扦插繁殖。分株
俗名别名
苏门答腊棕、泰氏榈
拉丁学名 Johannesteijsmannia altifrons H.E.Moore
地理分布
产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我国华南及东南省区有引种。
特征
俗名别名
红槟榔
拉丁学名 Cyrtostachys renda Bl
地理分布
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新几内亚。我国华南地区有引种。
特征
红柄椰属,茎丛生,高10-15m。
俗名别名
麦克皱子棕
拉丁学名 Ptychosoerma macarthuriiH.Wendl
地理分布
产新几内亚。我国华南、东南及西南省区有引种,生长良好。
特征
皱子棕属,茎丛生,高
俗名别名 马尼拉椰子
拉丁学名 Veitchia merrillii (Becc.) H.E.Moor
地理分布
产菲律宾。我国华南及东南省区有引种。
特征
圣诞椰属,茎单生,高4-6m,基
拉丁学名 Elaeis guineensis Jacq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产非洲热带地区,为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有若干栽培品种。我国广东中部及南部、广西南部、海南、福建东南部及
别名
家山竹
拉丁学名 Pinanga discolor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南部和台湾。
繁殖培育
用播种或分株繁殖。
特征
茎干纤细,有不整齐的褐色斑纹。羽状复叶排成倒人字形,叶轴
拉丁学名 Chamaedorea ernestiaugustii
地理分布
原产于墨西哥至洪都拉斯一带。
培育
用播种繁殖。
特征
茎干单生,有节。叶片宽阔,倒卵状阔楔形,尾部深2裂,顶端
俗名别名
红槟榔、红椰子
地理分布
原产于马来西亚、新几内亚及太平洋的一些岛屿。
培育
用播种或分析繁殖。
特征
干细长,无刺。叶顶生,羽状复叶呈“弓”状,羽叶25-30对,线形,尾部锐
拉丁学名 Calamus tetradactylus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广东、福建、广西等地。有刺藤本。
培育
繁殖用种子播种。
特征
茎细小,有长的节间;叶羽状全裂,无纤鞭,裂片每侧7
俗名别名
大腹皮
拉丁学名 Areca catechu L
地理分布
产我国广东雷州半岛、海南、云南及台湾,不耐5℃以下低温。
特征
槟榔属,茎直立,单生,高15-20m.,有明显的环状叶
拉丁学名 Spathodea campanulata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华南;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
特征
常绿大乔木,株高可达十公尺以上,树干直立,灰白色。叶为奇数羽状复叶
俗名别名
孔雀椰子、假桄、面木
拉丁学名 Caryota ochlandra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和大洋洲,为常绿大乔木。
繁殖培育
播种法繁殖。种
俗名别名
美国楸树
英 文 名 Gold tree
拉丁学名 C.ovata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繁殖培育
繁殖以播种繁殖为主,可于三月中下旬
俗名别名
并榈、棕树、唐棕、唐棕榈
拉丁学名 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H.Wendl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产我国长江以南各省。
特征
俗名别名
尖叶蓝花楹
拉丁学名 Jacaranda acutifolia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于南美,我国南方一些省市早有引种。
培育
用播种繁殖。
特征
叶对生
俗名别名
紫葳
英 文 名 Chinese Trumpetcreepe
拉丁学名 Campsis
植物类型
落叶藤本类。
地理分布
原产于我国中部,长江中下洲,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山谷
拉丁学名 Dolichandrone caudafelina
地理分布
产中国海南、广西及云南。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
特征
株高达15m。树皮灰黄色,薄片状剥落。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7
俗名别名
千张纸、玉蝴蝶、朝简
拉丁学名 Oroxylum indicum
地理分布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广东、福建。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特征
叶对生,2-3回羽
俗名别名
黄花楸、木角豆、木叶梧桐
英 文 名 Catalpa
拉丁学名 Catalpa ovata
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日本也有。
培育
拉丁学名 Catalpa bungei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黄河流域至淮河流域;南部暖带落叶阔叶林区;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区。
特征
树冠长圆形,干直荫浓。花白色有紫
俗名别名
紫薇楸
拉丁学名 Catalpa bignonioides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华东;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区;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
特征
叶大
俗名别名
狭叶角蒿、毛子草
拉丁学名 Incarvillea arguta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西南,分布于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带。
培育
用播种育苗繁殖。
特征
奇数羽状复叶,互
拉丁学名 Incarvillea sinensis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东北、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内蒙、甘肃。
培育
种子自播繁殖。
特征
1年生直立草本,被微柔毛。茎圆柱状,有条纹。叶在
俗名别名
樟树、小叶樟
拉丁学名 Cinnamomum camphora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我国长江流域以南有分布,以江西、浙江、台湾最多。多生于低山平原的向阳山坡、谷地,
俗名别名
大王椰子、古巴葵
拉丁学名 Royston earegm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王棕原产于美洲热带我国华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
培育
用种
俗名别名
雄黄兰
拉丁学名 Crocosmia frocosmaeflora
地理分布
原产欧洲。
繁殖培育
秋季掘出球茎后晾干,置于燥,冷凉处过冬,次年春季栽植。在温暖地区,可露地越冬。
俗名别名
臭草
拉丁学名 Ruta graveolens
地理分布
分布于福建、广西、广东;长江以北栽培于温室。
特征
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至深裂,长6-12厘米,全缘或微有钝齿。聚伞花序顶
俗名别名
橘子
拉丁学名 Citrus
地理分布
我国是柑橘的原产地,有四千多年的栽培历史,长江以南各省区广泛栽培,南起海南岛,北至河南、陕西、甘肃等省的南部、东南部,东乍长江入海口的长兴岛,
俗名别名
黄弹、黄枇、黄皮子、王坛子
拉丁学名 Clausena lansium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南部,栽培历史已有1500年以上。
繁殖培育
多用播种繁殖。
特征
株高4-6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