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别名
塔枝圆柏、蜀桧、灰桧。
地理分布
产于四川。华北地区和大连有栽培。沈阳有试验栽培。
繁殖培育
播种和扦插繁殖。
形态特征
圆柏的栽培变种(品种),常绿小乔木,高10m。树皮褐灰
俗名别名
知羞草、怕羞草、见笑草、怕痒花。
繁殖培育
春4月初进行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常作一年生栽培,枝基部木质化,植株呈铺散状外倾,全株披毛,茎上有倒钩刺。叶为羽状复叶,顶端
学名: Nandina domestica
英名 :Common Nandina
别名 :天竺
产地:
南天竹原产我国及日本,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均有栽培。
形态特征:
南天竹为一种常绿直立丛
别名:雪草、崩大碗、马蹄草、半边碗、大叶蛇
产地:原产我国南方各省。
类别:挺水性植物。
生长习性:
性喜温暖潮湿,栽培处以半日照或遮阴处为佳,忌阳光直射,栽培土不拘,以松软排水良好的栽培土为
俗名别名
羊角豆、野扁豆。
地理分布
产喜马拉雅山、印度及南美。
繁殖培育
播种或分株繁殖。
形态特征
高50-100cm,茎直立,多分枝。羽状复叶,小叶6-10对。伞房总状花序顶生。7
俗名别名
相思树、台湾树。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我国台湾。菲律宾亦有。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分枝粗大。复叶退化为一扁平的叶状柄,形似柳叶。头状花序单生
俗名别名
酸梅、酸角、罗望子。
地理分布
原产非洲,现南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中国台湾、福建。
繁殖培育
种子繁殖。
形态特征
高10-15m,树皮暗灰色,不规则纵裂。偶数羽状复叶,小叶1
俗名别名
红花树。
地理分布
产中国云南、贵州、海南、广东、广西和台湾等地,越南。
繁殖培育
用种子繁殖。
形态特征
高达20m,胸经50cm,树皮灰白至暗灰色,树冠近球形或扁球形。偶数
俗名别名
红花羊蹄甲、艳紫荆。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香港地区,广东、广西等地。在华南地区常见,热带地区广为栽培。洋紫荆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
繁殖培育
扦插或压条繁殖。小苗须遮荫。
形态特
俗名别名
金凤花、蛱蝶花、黄蝴蝶、黄金凤、蛱蝉花。
地理分布
原产热带地区,我国南方各地庭园常栽培。
繁殖培育
用播种或扦插繁殖。
形态特征
枝上疏生刺。叶二回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略偏
俗名别名
红花紫荆。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越南、印度也有。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叶革质,圆形或圆心形,先端2裂
俗名别名
假绿豆、马蹄决明、英明。
地理分布
原产我国台湾及日本琉球。各地均有栽培。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成活甚易。
形态特征
全株散生短毛。偶数羽状复叶,常具小叶2-3对,小叶倒卵形
俗名别名
金雀花。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主产于我国北部及中癌,西南也有分布,各地有栽培。
繁殖培育
播种、分株、压条繁殖。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1-5m。枝细长有棱脊
地理分布
意大利托斯卡那地区。
繁殖培育
可用播种和嫁接法繁殖。
形态特征
其是在意大利到处可见的一种重要柏树。叶色深绿,枝条紧凑向上,自然形成紧密的圆柱体,高可达30米以上。
生长习性
俗名别名
山扫帚、二色胡枝子、随军茶。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东北、内蒙古、黄河流域,生于平原、低山区。
繁殖培育
播种、分株繁殖。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3M,
俗名别名
轮锋菊、山萝卜、紫盆花。
地理分布
原产南欧,各地有栽培。
繁殖培育
春秋播种均可,常秋播。
形态特征
株高30-60cm,茎光滑、多分枝。叶矩圆状卵形,基叶近匙形,茎生叶对生
俗名别名
凤凰花、凤凰树、红花楹。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世界热带地区广为栽培。
繁殖培育
种子繁殖,须先浸90°热水5~10分钟,发芽率较高。
形态特征
落
俗名别名
槐树、家槐。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我国北部,现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常见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海拔1000米高地带均能生长。
繁殖培育
主要播种繁殖,也可扦插。春播,因
地理分布
原产恒春半岛,中国南部、菲律宾、印尼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叶柄膨大而成的假叶,狭长光滑略弯曲,有清楚的5-7条纵向平行脉;头状花序金黄色的球形小花在5、6月间盛开,生于叶腋,花萼钟形,
俗名别名
豆瓣冬青。
植物类型
常绿灌木类。
地理分布
长江下游至华南。
形态特征
矮灌木,叶小而密,花白色,果球形,黑色。
生长习性
耐阴。
景观用途
盆景、庭植观赏。
俗名别名
大叶冬青。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长江下游至华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
形态特征
春花黄绿色,果红色,秋季成熟,嫩
俗名别名
波罗树、苦丁茶。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安徽南部,浙江中部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皆有分布。生于低山阔叶林中或溪边。
繁殖培育
播种或扦插繁殖。
形态特征
常
俗名别名
牛筋条、老虎刺。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甘肃、宁夏、内蒙、陕西等省区。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树皮黄绿色,外被光亮蜡质薄膜。偶数羽状复叶,小叶12-16对,倒披针形或
地理分布
产长江流域及以南个省区。
繁殖培育
长用播种法繁殖,也可扦插繁殖。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枝叶密生,树形整齐。树皮灰青色,平滑。
景观用途
宜作园景树及绿篱植物栽培。
繁殖培育
用扦插或播种繁殖,用半木质化的切条做插穗。种子有休眠期,可以沙藏1年后再行播种。
形态特征
冬青科冬青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色。高可达1-3m,雌株有黄色斑纹的茎,叶片长椭圆形,
形态特征
是冬青属枸骨的自然变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种枝繁叶茂,叶形奇特,浓绿有光泽。树冠圆整,4-5月开黄绿色小花,核果球形,初为绿色入秋成熟转红,满枝累累硕果,鲜艳夺目,经冬不凋直至来年春季,
俗名别名
鸟不宿、猫儿刺。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生于山坡、谷地、溪边杂木林或灌丛中,山东青岛、济南有栽培。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容易,也可扦插繁殖。幼苗须遮荫。可修剪造型培育
俗名别名
救必应、熊胆木。
植物类型
常绿灌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朝鲜、日本和越南也有。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叶薄革质,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全缘,两
俗名别名
国槐、家槐、豆槐。
地理分布
原产我国北方,各地都有栽培,是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原常见树种,是北京市的市树。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品种须嫁接繁殖。用实生苗作砧木。一年生幼苗树干易等曲
俗名别名
倒地柏、爬地柏、玑驯、矮桧。
植物类型
常绿灌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日本我国华东地区各大城市有栽培;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
繁殖培育
扦插。
形态特征
匍匐灌木,大枝铺地生,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日本中部、南部和日本花柏混生。我国青岛、南京、上海、庐山、安徽、黄山、杭州、河南鸡公山、桂林、广州等地引种栽培。在长江中下游的中高山或低山丘陵,降水1000
俗名别名
花柏。
地理分布
原产日本,为日本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我国青岛、南京、上海、庐山、桂林、杭州、长沙等地引种栽培。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扦插繁殖成活率亦很高,亦可嫁接。耐移植,移植
俗名别名
叉子圆柏、新疆圆柏。
植物类型
常绿灌木类。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新疆天山至阿尔泰山、宁夏、内蒙古、青海东北部、甘肃祁连山北坡、陕西榆林,海拔1100-2800m地带多石山地及沙丘上
俗名别名
新疆圆柏、砂地柏。
植物类型
常绿灌木类。
地理分布
东北、西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温带荒漠区。
形态特征
匍匐性小灌木,高不及1米,刺叶常生于幼树上,鳞叶交互对生,斜方形,先端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西南、西北、藏东南。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扦插成活率低。室内盆播,发芽率高。西藏柏生长旺盛,适应性强。经测定,7年生植株平均树高5.2米,最高达6.4米,平
俗名别名
金叶撒瓦那扁柏。
地理分布
原产日本。
繁殖培育
扦插繁殖。
形态特征
长绿针叶乔木的矮型黄叶品种,高仅4-5m,广圆锥形。树皮坚硬,红棕色,有纵纹,树皮呈细条状剥落,枝条纤细
植物类型
常绿灌木类。
地理分布
华北至长江流域;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南部暖带落叶阔叶林区;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区;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形态特征
俗名别名
北美园柏。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华东;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
繁殖培育
用播种发,发芽率40%。当年采收之种子,次
地理分布
分布于四川岷江流域的茂汶、汶川、理县,大渡河流域的马尔康、金川、小金、丹巴及甘肃白龙江流域的舟曲、武都、文县及四川南坪等地。生于海拔980-2900米的峡谷两侧或干旱河谷地带。
繁殖培
俗名别名
金叶千头柏、金黄球柏。
地理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繁殖培育
扦插繁殖。
形态特征
柏科侧柏属,侧柏栽培变种,矮型紧密灌木,树冠近于球形,高达3m。叶全年呈金黄色。
生长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