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Hyophorbe verschaffelttii Wentl.
产地: 原产马斯开伦群岛
特征
雌雄同株;高达9m,直径近40cm。羽片和叶柄具黄色。
习性
喜光料耐寒。
用途
别名:糖棕
拉丁名:Arenga pinnata
属名:桄榔属
适应地区:桄榔原产于澳大利亚及亚热带,我国奥、琼、桂、滇有分布,华南也有.
生态分类: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
观赏分类:荫木类
学名:Pritchardia pacifica
原产地
斐济群岛、蕯摩亚
特征
单杆,高8~10公尺,平滑。叶掌状、扇形,叶面摺皱,先端细裂。
斐济榈 是棕榈科的一种植物,与平时我们经常见
学名:Rhapis multifida Burr.
别名: 金山棕
特征
茎丛生,高1--1.5米,叶扇形,长18--25厘米,掌状深裂,裂片25--35片,狭线形,劲直伸展,边缘有小齿,两侧及
学名:Caryota mitis loureiro
别名:酒椰子
特征
短穗鱼尾葵为丛生小乔木,株高可达5-8米,盆栽的株高多为1-3米。
在茎基部分蘖较多植株,形成丛生状;有匍匐根茎,干竹节
植物分类: 常绿速生阔叶乔木
产地: 原产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岛屿
特征
树叶有圆形的、椭圆形的或锥形的、分叉形的或沿着竖起的杆茎分布的。从灰蓝色到灰绿色的树叶色调衬映着众多的花朵。几乎所有品种
俗名别名
金钱草、高脚假铁线草、圆叶林蕨
拉丁学名 Lindsaea orbiculata1
地理分布
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东南部。
繁殖培育
作背阴处及林下绿化布置,
拉丁学名 Dryopteris chinensis
地理分布
分布于辽宁、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和江西等省。
繁殖培育
常用分株或孢子繁殖。
特征
根茎有鳞片。叶簇生,三至四回羽裂,
拉丁学名 Ploystichum craspedpsprum1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山东、甘肃、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和浙江;日本、朝鲜及苏州也有。
特征
又称华北耳蕨。多年生
俗名别名
异叶林蕨
地理分布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东南部。
繁殖培育
用孢子繁殖。
特征
根状茎短,横走,密生赤褐色钻形鳞片。叶近生,薄如草质,一回羽状复叶(有时下部为二回
俗名别名
斑复叶耳蕨
拉丁学名 Arachmiodes simplicior (Makino) Ohwi
地理分布
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陕西等地。
繁殖培育
拉丁学名 P.hydropiper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各地,适应性强。
特征
植株小型,高20-40cm,叶宽0.3-1.0cm,叶状佛焰与肉穗花序近等长。
用途
湿地绿化。
俗名别名
东方蓼、荭草
拉丁学名 Polygonum orientale
地理分布
原产中国和澳大利亚,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
繁殖培育
播种法繁殖,于春天3~4月进行。
特征
为一年生
俗名别名
乌韭、雉鸡尾、地柏枝
拉丁学名 Stenoloma chusanum
地理分布
广布长江以南各省,北达陕西南部。热带亚洲亦产。
繁殖培育
用孢子繁殖。
特征
根状茎短而横走,
俗名别名
风华
拉丁学名 Betula costata Trautv
地理分布
产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北京。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
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30M;树皮黄褐色或红
俗名别名
灌木蓼、野荞麦花
拉丁学名 Atraphaxis frutescens
繁殖培育
用种子或扦插繁殖。
特征
多分枝。叶阔披针形,浅绿色,近革质,边缘常向下卷曲。总状花序,花瓣紫褐
俗名别名
木藤蓼、康藏何首乌
拉丁学名 Polygvnum aubertii
地理分布
产于陕西、甘肃。内蒙、山西、等省区也有分布。
繁殖培育
可播种或扦插繁殖,发芽率很高。
特征
茎
学名:Roystonea oleracea(Jacq.)O.F.Cool.
特征
棕榈植物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分枝,使它们尤其是使其中单干型的种类具有简练的高度自然整形的树冠的园林特征;其次,棕榈
科属:刺葵属多年生常绿乔木
特征
盆栽高达3~5米。茎粗短,叶绿色,羽状全裂。裂片披针形,对称,先端尖。基部的羽片转化成刺。茎干上部顶生肉穗花序,小花无数。果实红棕色。羽状复叶,密生,长约达6米,
类别:乔木
别名:大果泡桐
习性
阳性,喜温凉气候.不耐寒,速生。为强阳性树种,不耐蔽荫。根近肉质,分布深广,有上下两层。不宜在黏重土壤生长,喜疏松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水涝。
萌芽力、萌
拉丁学名 Cyclosrus parasiticus
地理分布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和湖南。
繁殖培育
一般用孢子和分株繁殖。
特征
根状茎横走,连同叶柄基部有深棕色披
拉丁学名 Duranta repens
植物类型
常绿灌木类。
特征
常绿蔓性灌木,花蓝紫色,花期夏、秋、冬三季,边开花边结果,核果成熟后黄色,有光泽。
习性
喜光,耐半阴,喜温暖湿润气候
俗名别名
飞凤花
拉丁学名 Centrostemma multiflorum
地理分布
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广东。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我国南方公园中有栽培。
特
俗名别名
木耳菜、藤菜、胭脂豆、紫角叶、豆腐菜
拉丁学名 Basella rubra
地理分布
原产亚洲热带。
繁殖培育
4~8月浸种催芽后播种,条播或撒播,也可扦插繁殖。株高30cm时应
俗名别名 麻黄
拉丁学名 Ephedra intermedia
地理分布
产我国甘肃、新疆、内蒙等省区。
特征
茎直立,粗壮。小枝圆筒形,黄绿色,或被白霜,有节。叶退化成膜质鞘状,裂片通常3
俗名别名
龙芽草、铁马鞭、风颈草
拉丁学名 Verbena officinalis Linn
繁殖培育
繁殖及栽培管理:选择土层较厚的壤土或沙壤土为种植地。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防止草荒,做
俗名别名
臭梧桐、泡花桐
拉丁学名 Clerodendron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于我华东、华中至东北地区,多生于山坡、路旁和溪边。村旁。
繁殖培育
分株,插根或播种
俗名别名
牡荆、布荆、五指枫
拉丁学名 Vitex negundo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产我国中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
繁殖培育
繁殖用播种、扦插、分株均可。
特征
小
俗名别名
血树、胭脂树
拉丁学名 Tectona grandis L.f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产于缅甸、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非洲西部、热带美洲、西印度群岛等热带地
俗名别名
南美马鞭草、长茎马鞭草
拉丁学名 Verbena bonariensis
地理分布
原产于南美洲巴西、阿根廷等地。
培育
繁殖可利用播种法、扦插法及切根法繁殖,播种发芽适温为20
俗名别名
兰香草、莸、山薄荷、卵叶莸、马蒿
拉丁学名 Caryopteris incana Miq
繁殖培育
春季播种或秋季分株繁殖,管理简便,易于栽培。
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5-60c
俗名别名
五色梅、臭绣球
拉丁学名 Lantana camara
地理分布
原产于美洲地区,现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繁殖培育
一般以扦插繁殖为主,也可用播种繁殖。
特征
直立或半藤
俗名别名
小毛莨
拉丁学名 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
植物类型
多年生草本花卉。
地理分布
江苏南部普遍生长,生于路边潮湿地;长江中、下游各省和台湾,北达河南南部
俗名别名
灯笼草、鬼灯笼
拉丁学名 Clerodendrum fortunatum
地理分布
分布于广西、海南、广东、福建和江西等省区。
繁殖培育
主要用播种繁殖。
特征
直立灌木。幼
俗名别名
爬岩板、球兰、玉绣球、樱花葛
拉丁学名 Hoya carnosa
地理分布
产中国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台湾等地。
繁殖培育
扦插、压条繁殖。
特征
茎粗壮,节上生气
俗名别名
棒子海棠、百日红
拉丁学名 Clerodendrum japoicum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中国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
繁殖培育
分株、扦插或播种繁殖。分株一
拉丁学名 Porulaca afra
地理分布
原产南非。
繁殖培育
用扦插法繁殖。盆栽用土应排水良好,每次浇水均需浇透,干透再浇。忌盆土经常处于过湿状态。
特征
为常绿多肉质小灌木。叶片
俗名别名
琉维草
拉丁学名 Lewisia cotyledon
地理分布
原产美国西海岸中部山区。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或于春季分株。
特征
根肉质。基生莲座叶丛,直径10-12cm。叶
俗名别名
猪母奶仔花、阔叶半支莲
拉丁学名 Portulaca oleracea
繁殖培育
扦插法为主,除了冬季不适合外,其它季节均可栽植。
特征
株高约8-15公分,具匍匐性,茎和叶肉质
俗名别名
万病草、细参、高山泥里花
拉丁学名 Asarum sieboldii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甘肃、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和湖南。
繁殖培育
常用分株和播种繁殖。
特征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