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花卉 | 观赏鸟 | 观赏鱼 | 野生鸟 | 野生植物 | 野生鱼 | 实用网址
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 > 花卉品种 文章列表
俗名别名 珍珠菜。 地理分布 广布于华北及长江流域各省区。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根茎细长,棕红色。叶互生,卵状椭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至叶柄,两面有疏毛和黑色小
地理分布 原产于非洲南部。 繁殖培育 螺旋麒麟的繁殖可在生长季节剪取健壮充实的肉质茎进行扦插,插穗每段长5厘米左右,注意清除伤口处流出的白色浆液,并晾几天,等伤口干燥后插于粗砂或蛭石中,将花盆放
俗名别名 红龙骨。 繁殖培育 红彩云阁和彩云阁的形态基本相同,养护要求比较一致。仅在光线不足或营养生长特别旺盛时,暗红的色彩会带有绿色,所以应给予充足的光照,并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同时增施磷、钾肥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大洋洲及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繁殖培育 可用扦插或高压法繁殖。剪顶芽或中熟枝,每段长约15~20cm,待切口汁液干燥后,插于沙土,保持湿度,可于20~30天左右生根。日照要充足
地理分布 原产斐济及南太平洋诸岛北部,中国南方有栽培。 繁殖培育 繁殖多用扦插或分株繁殖。要做好排水防涝的工作,北方多宜盆载,冬季可在温室越冬。 形态特征 大戟科铁苋莱属,常绿灌木,高约2m
形态特征 大戟科变叶木属,叶片戟形,叶面深绿色至墨绿色,叶脉及叶缘黄色或为桃红色斑纹,乃至全叶金黄色,色彩多变,绚烂无比。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地方,不耐阴,虽耐干旱,但也易敏感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大洋洲及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形态特征 大戟科变叶木属,叶中脉及叶缘黄色,叶长披针形,深绿色,端部扭曲。 景观用途 常做盆栽观赏,暖地也可于庭园中丛植,还可做插叶材料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大洋洲及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形态特征 大戟科变叶木属,常绿灌木,叶片大,卵圆形至宽披针形,新叶金黄色,或具黄色或紫红色叶脉,叶背呈红色晕彩。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阳光充
俗名别名 江子、猛子仁、巴果。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苏、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 繁殖培育 通常用播种法繁殖。
地理分布 云南元江。 形态特征 灌木状竹类,径0.8~1.3cm,节间长8~20cm,具白粉,无毛;箨环隆起,初时贴生棕色小刺毛,秆环平。箨鞘宿存,幼时淡黄色至绿色,尖三角形,长于节间,背面具棕
俗名别名 洋槐、德国槐。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原产北美,20世纪初引入我国青岛,现遍布全国,以黄河、淮河流域最为普遍。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也可分蘖或插根繁殖。苗期应注意抹
俗名别名 乌麦。 地理分布 广布于我国南北各省以及欧、亚、非洲的温寒带地区。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光滑。叶片扁平。圆锥花序开展,尖塔形。小穗含2-3朵小花。花期4月。 生长习性
地理分布 主产安徽和浙江省。 繁殖培育 可播种、分株、埋鞭,以埋鞭法最为常用。 形态特征 竹秆高不足1m。每节一分枝,具大型椭圆状披针形叶片1-2枚。宜与土坡、山石配置,或作为地被、基础栽植
植物类型 竹类。 地理分布 主产长江流域。 形态特征 秆高约16m,直径约14cm。竹秆初为绿色,渐次出现紫褐色或淡褐色的斑块,又称湘妃竹。 景观用途 节间具紫色斑点,紫色光芒四射,竹秆
俗名别名 大肚竹、佛竹、密节竹。 植物类型 竹类。 地理分布 佛肚竹是广东特产,分布江南及西南各地。 繁殖培育 采用分株繁殖法。多在秋季挖取部分植株,然后分栽。北方只能在温室盆栽或在种植
俗名别名 光笋竹。 地理分布 广州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新秆节间的上半部被淡棕色毛,老秆光滑无毛而呈暗绿色。箨鞘背面被暗褐色毛,有高约7mm的箨耳与高约15-20mm的箨舌;箨片外展或
地理分布 原种产于中国南北各地。 繁殖培育 栽培容易。播种或秋季用分株繁殖,将带有根茎的根标植于湿润的土壤中,极易成活。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3米,丛生状。叶大部分基生,叶片扁平,长
植物类型 竹类。 地理分布 原产中国,分布在西南地区。 形态特征 慈竹属,秆高5-1Ocm.,径4-8cm,顶梢细长作弧形下垂。箨鞘革质,背部密被棕黑色刺毛;箨舌流苏状;箨叶先端尖,向外反倒
俗名别名 紫树、萨木。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产中国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高达30m,胸径1m,树冠广展。树皮灰褐色,浅纵裂;小枝紫绿色,
地理分布 主产四川江安、长宁,海拔280-350米。四川成都望江楼分园有栽培。 繁殖培育 分株。 形态特征 竹秆圆筒形,高10-15米,直径5-9厘米,梢端直立或微弯,箨环初时具有棕色刺毛,
地理分布 全疆广泛分布,多见于天山、阿尔泰山、准噶尔西部山地和昆仑山区的中低山带。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杆直立,平滑无毛或花序下稍粗糙,高45-100cm,径2-3mm。叶鞘平滑或稍
俗名别名 钝叶草、奥古斯汀草。 植物类型 多年生草本花卉。 地理分布 原产美洲热带地区,美国、波多梨各、牙买加。 繁殖培育 播种,扦插,分株。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自然高度8-28
地理分布 原产日本及朝鲜半岛南部。 繁殖培育 它的地下根茎发达,利用根茎节上面的生长芽繁殖。 形态特征 地下茎为复轴混生。秆直立纤细,高3-5米,平滑无毛。节间长,每节上有1分枝或上部有2-
俗名别名 观音竹。 植物类型 竹类。 地理分布 原产中国、东南亚及日本;中国华南、西南直至长江流域各地都有分布。 繁殖培育 丛生竹的繁殖,园林中常以移植母竹(分兜栽植)为主,亦可埋兜、埋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俄罗斯、日本也有。 繁殖培育 通常用分株法繁殖,当幼苗生长至40厘米左右、具3-5片叶时,将植株连泥挖起,用刀将植株分蘖的结合处切成数株,每株带有一部老茎及匍匐茎
俗名别名 大花暗罗。 地理分布 产中国海南低海拔山地密林中,马来西亚、菲律宾。 繁殖培育 种子繁殖。 形态特征 高达10m,树皮暗灰色。单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长10-17cm;花单生叶
俗名别名 金镶玉。 地理分布 原分布浙江余杭。北京亦有栽培。 形态特征 刚竹属,秆高5-8m,径1-3cm,秆绿色无毛,凹沟槽黄色,秆环略隆起与箨环同高。箨鞘淡灰色,具淡绿色、淡红色或
俗名别名 鸭头梨、水冬瓜 地理分布 产中国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 繁殖培育 用种子繁殖。 形态特征 高达20m,胸径20cm,小枝红褐色;单叶互生,椭圆形至长
俗名别名 小香花藤、藤龙眼、降香藤。 地理分布 产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区。 繁殖培育 繁殖以扦插为主,播种亦可。 形态特征 小枝被黄色柔毛。叶革质,倒卵状椭圆形
俗名别名 佛头果、香梨。 地理分布 原产热带美洲,中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优良品种用嫁接法繁殖。 形态特征 高达5m,树皮薄、灰白色,树冠球形或扁球形。单
俗名别名 木瓜、番瓜、万寿瓠。 地理分布 产于热带美洲。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都有栽培。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3-11月均可进行。 形态特征 不分枝或有时在损伤处发生新枝。叶大,近
地理分布 产于中国云南。 繁殖培育 用匍匐茎或分株法繁殖,亦可用播种法繁殖。花后假茎枯死,应剪除。 形态特征 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茎丛生,具水平生长的匍匐茎,地上部为假茎,高约60c
形态特征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m左右。叶革质、直立。花序由顶端抽生,苞片金黄色。 景观用途 可植于庭院观赏,也可作切花应用。
俗名别名 极乐鸟花、天堂之鸟 植物类型 多年生草本花卉 地理分布 原产南非好望角 繁殖培育 分株法繁殖为主,也可用播种法繁殖,分株繁殖一般于早春翻盆进行,用利刀从根茎空缝处切开,每丛
俗名别名 垂花海立康、金鸟赫蕉、金鸟蝎尾蕉 地理分布 分布于阿根廷至秘鲁。 繁殖培育 用播种或于早春分株繁殖。 形态特征 具根茎。叶革质,基生成二列。顶生穗状花序,下垂。苞片15-20
俗名别名 旱金莲、矮金莲、旱荷、印度水芹。 地理分布 原产秘鲁。 繁殖培育 以播种繁殖为主,也可用扦插繁殖的。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播种。春播在3月下旬播种,5月定植或上盆;秋播于10月温床播种,
俗名别名 瑞士常春藤 繁殖培育 用扦插法繁殖。可剪取10厘米长的枝条扦插,在15~25℃时,1星期可生根。 形态特征 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茎枝四菱形,并披有黄橙色的软茸毛。叶卵圆形,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云南西部。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叶革质,宽椭圆形或近圆形,先端圆形,有小尖头,基部圆形或微心形,表面暗绿色,背面微被白粉。总状伞形花序,有花6-10朵;花冠钟
俗名别名 凤尾草、井兰草。 地理分布 广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和河北等省。朝鲜南部和日本也。 繁殖培育 繁殖多用分株法,或从山地挖取自生苗株来培育。 形态特征 植株高30-70厘米,根状茎
俗名别名 白龙条、响铃子、梦童子 地理分布 产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等省。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幼枝密被星状柔毛。叶椭圆形、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细
首页 上一页 [ 第42页/共67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HuaNi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3815864 e-mail:service@antso.cn

吉ICP备13004070号-3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