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别名
红背桂、紫背桂、红背。
地理分布
原产越南及我国广东、广西。
繁殖培育
以扦插繁殖为主,在春季剪取1-2年生的粗壮枝条,约长10cm左右,插入砂中,保持20-25℃,约一个月左右即
地理分布
原产于新几内亚,现世界各地方为栽培。
繁殖培育
扦插法繁殖,于春季进行,容易生根。生长季节注意施肥。在高温和潮湿的温室内生长良好。
形态特征
为灌木。株高可达2-3m。叶卵圆形,长
俗名别名
桐油树、三年桐。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垂直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之低山丘陵地区。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种子采收后贮藏至翌年春播播前
俗名别名
霸王鞭、水殃。
地理分布
原产印度。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繁殖培育
用扦插繁殖。
形态特征
茎肉质,直立,粗壮,圆柱形。小枝绿色。叶对生,倒卵形,先端浑圆。杯状花序,3枚簇生或单
俗名别名
大银龙、洋珊瑚、拖鞋花。
地理分布
原产美洲热带。
繁殖培育
扦插法繁殖。温室中可全年进行扦插,但以温暖季节扦插为好。取茎梢或嫩茎,剪成10cm长的茎段作插条。插条应先晾干。然后扦
俗名别名
铁苋菜。
植物类型
常绿灌木类。
地理分布
产斐济及南太平洋诸岛北部岛屿。
繁殖培育
扦插或分株法繁殖。温室中一年四季均可扦插,露地扦插多于6月份进行。越冬10-12℃温度,长
俗名别名
密壁、猴果、山板粟。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分布于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越南和缅甸也有。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幼枝、花枝、果枝均有星状毛。叶集生
俗名别名
白面风、白鹤叶、白面戟、白桃叶、酒药子树、白膜树。
地理分布
分布日本。
繁殖培育
种子繁殖。
形态特征
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1.5-15m。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黄色星
地理分布
原产斐济及南太平洋诸岛北部,中国南方有栽培。
繁殖培育
繁殖多用扦插或分株繁殖。要做好排水防涝的工作,北方多宜盆载,冬季可在温室越冬。
形态特征
大戟科铁苋莱属,常绿灌木,高约2m
俗名别名
紫锦木。
植物类型
常绿灌木类。
地理分布
华南;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
形态特征
茎及叶片均呈红色,花淡黄色,春夏秋三季开花。
生长习性
弱阳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瘠薄。
俗名别名
光棍树、光枝树。
地理分布
原产非洲。
繁殖培育
用扦插繁殖。
形态特征
枝肉质,圆柱状,绿色,簇生或散生。叶缺少或仅有数枚散生,线状,矩圆形。蒴果暗褐色,被毛。
生长习性
地理分布
原分布于热带非洲,现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栽培管理粗放,蓖麻在热带地区可高达12m左右,但在温带地区,株高仅1-2m。
形态特征
株高5m左右,通常主茎有8-11
俗名别名
绿玉树、光枝树。
地理分布
原产非洲。
繁殖培育
扦插法繁殖。温暖地带可露地栽培,寒地盆栽,温室越冬。1-2年换盆一次,宜用疏松的砂质壤土,要控制浇水,每15-20天施追肥一次。常
俗名别名
庵摩勒、油甘子、牛甘果。
地理分布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广东、福建。
繁殖培育
用播种或根蘖繁殖。
形态特征
小枝被锈色短柔毛。叶互生,二列,条状长圆形,革质,
俗名别名
蜡子树、木油树。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秦岭、淮河流域以南,东至台湾,南至海南岛,西至四川中部海拔1000m以下,西南至贵州、云南等地海拔2000m以下,主要栽
地理分布
原产地台湾,分布于我国南部以及印度、马来西亚、台湾、波里尼西亚、澳洲。
繁殖培育
以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5-20米。
生长习性
喜光,喜高温多湿气候,生活力强,
俗名别名
烛果树。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产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等地。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采种后除去果肉,沙藏至翌年春播。
形态特征
高达15m,树皮黑灰色。幼枝
俗名别名
老来娇、草本象牙红、草本一品红。
地理分布
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茎直立,光滑。叶互生,具不规则的深缺刻。花小,有蜜腺,排列成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大洋洲及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形态特征
大戟科变叶木属,常绿灌木,叶片大,卵圆形至宽披针形,新叶金黄色,或具黄色或紫红色叶脉,叶背呈红色晕彩。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阳光充
俗名别名
木油桐、皱桐、广东油桐。
地理分布
产长江流域以南有栽培。
繁殖培育
主要以播种的方法繁殖,种子采收后将种子硬壳打破马上播种,约40~80天发芽,喜欢排水好的土质。冬季落叶后可修枝
学名:Sapiumsebiferum
特征
落叶乔木,高8-15公尺,因乌臼鸟喜食其子而获名。原产中国大陆,树皮灰褐色,具浅纵裂。叶互生、菱形全绿、叶柄顶端具一对腺体。11-12月叶色转红、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