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
产于西藏及云南西部。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灌木,高达2m。枝有棱,密被白色长柔毛。三小叶,小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7.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
俗名别名
棉槐。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中国东北中部以南,长江流域以北均有栽培,现在西南高原地带也在试栽中。
繁殖培育
可用播种、扦插法及分株法繁殖。进行化栽植时,通常均将主
俗名别名
毛洋槐、红花槐、江南槐。
地理分布
北京、上海多有栽培,大连、兴城、沈阳也有栽培。
繁殖培育
嫁接繁殖。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4CM;枝及花梗密被红色刺毛。奇数羽状复叶
俗名别名
金枝槐。
地理分布
本种为栽培品种,原产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现在已成为华北、西北的优良绿化品种。
繁殖培育
用嫁接或扦插繁殖。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树冠圆球形或倒卵形,高可达2
俗名别名
阳光美国皂荚、金叶美国皂荚、金梢美国皂荚。
地理分布
东北及以南地区均可栽培。
繁殖培育
嫁接和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株高9-10.5M,树形雄伟,树干短小,树冠具有延展性。叶
俗名别名
花梨木、臭木、臭桐柴。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越南亦有分布。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13M。小枝密被灰黄色绒毛。裸芽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华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
形态特征
树冠开阔,花黄色,芳香,春夏开花。
生长习性
喜光,喜高温高湿气候,适应性强,耐干旱,抗风。
俗名别名
蜡子树、木油树。
植物类型
落叶灌木类。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秦岭、淮河流域以南,东至台湾,南至海南岛,西至四川中部海拔1000m以下,西南至贵州、云南等地海拔2000m以下,主要栽
俗名别名
白毛夏枯草、散血草、破血丹。
地理分布
原产美国。生于路旁、溪边、草坡和丘陵山地的阴阴湿处。主产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繁殖培育
俗名别名
大银龙、洋珊瑚、拖鞋花。
地理分布
原产美洲热带。
繁殖培育
扦插法繁殖。温室中可全年进行扦插,但以温暖季节扦插为好。取茎梢或嫩茎,剪成10cm长的茎段作插条。插条应先晾干。然后扦
俗名别名
霸王鞭、水殃。
地理分布
原产印度。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繁殖培育
用扦插繁殖。
形态特征
茎肉质,直立,粗壮,圆柱形。小枝绿色。叶对生,倒卵形,先端浑圆。杯状花序,3枚簇生或单
地理分布
原产于新几内亚,现世界各地方为栽培。
繁殖培育
扦插法繁殖,于春季进行,容易生根。生长季节注意施肥。在高温和潮湿的温室内生长良好。
形态特征
为灌木。株高可达2-3m。叶卵圆形,长
俗名别名
光棍树、光枝树。
地理分布
原产非洲。
繁殖培育
用扦插繁殖。
形态特征
枝肉质,圆柱状,绿色,簇生或散生。叶缺少或仅有数枚散生,线状,矩圆形。蒴果暗褐色,被毛。
生长习性
俗名别名
桐油树、三年桐。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垂直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之低山丘陵地区。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种子采收后贮藏至翌年春播播前
俗名别名
白面风、白鹤叶、白面戟、白桃叶、酒药子树、白膜树。
地理分布
分布日本。
繁殖培育
种子繁殖。
形态特征
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1.5-15m。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黄色星
俗名别名
木油桐、皱桐、广东油桐。
地理分布
产长江流域以南有栽培。
繁殖培育
主要以播种的方法繁殖,种子采收后将种子硬壳打破马上播种,约40~80天发芽,喜欢排水好的土质。冬季落叶后可修枝
俗名别名
油椎、油饼木。
地理分布
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和台湾。越南和老挝也有。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于秋、冬季采种,藏至次年春播。
形态特征
直立灌木。幼枝密被黄色星状柔毛。叶革质
俗名别名
庵摩勒、油甘子、牛甘果。
地理分布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广东、福建。
繁殖培育
用播种或根蘖繁殖。
形态特征
小枝被锈色短柔毛。叶互生,二列,条状长圆形,革质,
俗名别名
密壁、猴果、山板粟。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分布于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越南和缅甸也有。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幼枝、花枝、果枝均有星状毛。叶集生
地理分布
原产地台湾,分布于我国南部以及印度、马来西亚、台湾、波里尼西亚、澳洲。
繁殖培育
以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5-20米。
生长习性
喜光,喜高温多湿气候,生活力强,
俗名别名
茄苳。
地理分布
原产印度及菲律宾。
繁殖培育
以枝插或高压法为主。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叶互生具长柄,三出复叶。开花前有换叶现象,雌雄异株,圆锥花序腋生或侧生。花黄色,无花瓣
俗名别名
橙栏、橙桐、面头果、橙栏面头果、大有树。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类。
地理分布
广东、福建和台湾均有分布。
繁殖培育
以播种法繁殖,繁殖力强,种子落地常自生。
形态特征
单叶互
俗名别名
乌杨、秋枫、赤木。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产秦岭、淮河流域以南至两广北部,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习见。
繁殖培育
繁殖多用播种法。果熟后采收,用水浸泡后搓烂果皮,淘出种子
俗名别名
非洲红、非洲黑美人。
地理分布
原产印度及热带非洲。
形态特征
为常绿灌木。乳汁有毒。株高2-3m,树皮灰白色,分枝多,嫩枝和叶片呈红褐色或暗紫红色,叶具长柄,叶卵形或广卵形。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华东及东北地区。
形态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枝条绿色。羽状复叶,小叶2对以上,长圆形。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有疏刺毛,具黏质。
生长习性
生性强健,喜排水良
繁殖培育
嫁接也可根插繁殖。
形态特征
阔叶落叶乔木,高达25M.干皮深纵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19枚,椭圆形,长2-5CM,全缘,先端微凹并有小刺尖。
生长习性
喜光、耐干旱,对土
地理分布
原产北美地区;我国杭州、南京、青岛、泰安、北京等地有引种栽培。
繁殖培育
秋季在容器中播种繁殖,也可在冬季进行切根繁殖。
形态特征
株高可达30M,胸径可达1.2M。树冠卵圆,冠幅
地理分布
原产西班牙、朝鲜、于近年引入我国。
繁殖培育
扦插、嫁接、根插繁殖。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树高16M。树皮呈褐至灰褐色,光滑。叶互生,7-11片小叶组成羽状复叶,叶椭圆状,卵形至长
俗名别名
紫锦木。
植物类型
常绿灌木类。
地理分布
华南;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
形态特征
茎及叶片均呈红色,花淡黄色,春夏秋三季开花。
生长习性
弱阳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瘠薄。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黄河及长江流域各省区。朝鲜、日本及欧洲。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叶鞘闭合,被有短柔毛。叶两面或仅上面着生柔毛。圆锥花序开展下垂。小穗含7-14朵小
地理分布
原产日本,江苏、浙江等地有栽培。
形态特征
赤竹属,秆高O.2-0.4m,径0.1-0.2cm,秆箨和节间无毛,节密被柔毛和短毛。叶线状披针形,排列成紧密的两列,纸状皮质,长4-7cm
地理分布
起源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主产中国以南的广大地区。河北、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产量较多。
繁殖培育
以播种繁殖为主,播种前,用温水(约60℃)将种子浸种10分钟、置
俗名别名
苦豆子、苦参草、草本槐。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西藏海拔3000-4000米处。在内蒙沿黄河两岸。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枝条密生灰色平贴绢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
地理分布
产中国华北、华东地区及辽宁、江西、福建、陕西、甘肃。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高约2m,幼枝近圆柱形,密被绢毛。复叶互生,3小叶,椭圆形至长圆形,叶背有淡黄色柔毛。花紫色,
俗名别名
赤叶木、铁木。
地理分布
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省。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小枝有黄色短柔毛。二回奇数羽状复叶,羽片2-3对,小叶9-13枚,互生,革质,卵
俗名别名
绒花树、马缨花、夜合花、合昏。
植物类型
落叶乔木类。
地理分布
在我国、亚洲其它各地、北美都广有栽培。
繁殖培育
主要用播种法繁殖,3~4月播种。播种前10甜,用80℃热水浸
俗名别名
勃氏黎豆、鲤鱼藤。
地理分布
原产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省。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叶为3片小叶片组成的复叶,互生,革质,顶部小叶片较大,下部
俗名别名
茅竹、楠竹。
植物类型
竹类。
地理分布
分面于甸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乔木状竹种,秆节间稍短,分枝以下的秆节秆环平。
生长习性
俗名别名
月季竹、麦黄竹。
植物类型
竹类。
地理分布
分布较广,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以南各省区。江西省红安县产此竹,其北部山区几乎都有。
形态特征
秆高达18米,径达14厘米,中部节间
俗名别名
鬼蜡烛、假看麦娘。
地理分布
原产欧洲、近东。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和陕西。
繁殖培育
用播种繁殖。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丛生。叶片扁平。圆锥花序紧密呈柱状,形似蜡烛,幼时